我的2017年读书记录
今年仅读了十四本,完成了年读书计划的四分之一……
虽然加班多,没有多少休息时间,但仍看了大量的日剧、电影动漫之类的。总之,2017变得更加懒惰,以致不愿意读一些需要深思的书。所以,像冯唐《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或是其他机场读物,不算在这十四本书之中。
如果想通过读书功利性地提高自己,广泛而杂乱地阅读很少能对人有所帮助。就像刷一天的知乎和得到,造成的只是浅显的认知和时间的浪费。深耕某一感兴趣或与职业相关的领域,则会更有成效。所以我的2018书单,将会与以往截然不同(下周整理出来)。
一、《面纱》
这是看过的第三本毛姆的书,也是2017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二、《草枕》
第一次看夏目漱石的书,却对文风似曾相识。看完这本书后,我在微博写道:
“日本那几个名家特别喜欢写北国小山庄的旅行。要有雪、森林、温泉,更要有一个飘渺又得不到的年轻女人 ”
三、《动物农场》
太像你国的政治了。这不是寓言,而应把它归为中国当代纪实文学。
四、《别闹了,费曼先生》
理论物理学家费曼的自传。一个有趣爱玩的科学家。
五、《建筑家安藤忠雄》
在 kindle 上看的,没有插画…建筑类的书籍,建议还是买纸质书看。
六、《狂热分子》
分析参与社会革命中群众的特点,总结出一系列观点来贬低这类人。比《乌合之众》写得深入。
由于受理科训练的时间太长,对社科类书籍总是难以通篇读完。感觉这类书,在第一章就把所有的观点摆出来了,剩下就是不断重复观点并引申一些论据。
摘录:
一个人愈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
这种人喜欢搬弄是非、打听试探、越俎代庖,同时对国家和种族事务表现出炽烈兴趣。在逃离“自我”的同时,我们不是会依偎着邻人朋友的肩,就是会掐着他们的咽喉。
文明的西方世界把自我改善的观念带给了落后地区,但也因此带来了个人的失意感。西方带来的所有好处,都不足以替代过去传统农业社会带给人的庇护和安慰。
七、《奥格威谈广告》
奥美创始人奥格威的书,在广告领域属于入门级著作。这也是我为了功利性学习广告传播学,看的第一本书。
摘录:
下面要考虑的是如何给产品“定位”。这个扑朔迷离的词是许多营销专家的至爱,但对它的含义却各执一词。我个人的定义是:“产品为谁,做什么?”
DDB(Doyle Dane Bernbach)创作了广告史上最震撼的作品。“如果你是老二,除了加倍努力,你别无选择。
87所美国大学开设广告本科课程,有的甚至还有更高学位的教育。除了某些特例外,教师大多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他们拘泥于水平低下的教科书,很少亲自从事研究。多数毕业生到小公司谋职,大公司更喜欢录用历史、语言、经济等其他方面学有所长的
阅读标题的人数一般是阅读正文人数的5倍,也就是说,如果标题无法销售产品,你就浪费了90%的广告费。
我建议在标题中出现品牌名称,否则,80%的读者(他们不看正文)不会知道是哪一家的产品在做广告。
八、《传统十论》
秦晖教授通过分析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还原真实的儒道法文化。
对此,儒法诸家都说的十分明白。原初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实际上把君臣关系看成一种契约,君不君则臣也就可以不臣。因此“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其君”,“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的思想就是对这种观念的发展。而像朱元璋那样的皇帝对这种观念则恨之入骨,朱曾删改《孟子》,并恨恨地宣称孟子如生此世也该灭族。清代雍正帝的类似言论也十分典型。法家是坚决反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他们主张君不君时,臣也不许不臣。但作为性恶论者,法家实际上也并不相信君臣关系中有什么信仰、忠诚可言。前引韩非关于“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之类的思想就是证明。
这就导致中国传统君权的一种千年悖论:一方面君权专制的力量之强大、组织之严密、制度设计之殚精竭虑都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怪,另一方面那既不神圣又不令人敬畏的宝座人人想坐,以至觊觎皇位者之多也是人类诸文明中罕见的。不仅皇族、外戚、权臣军阀等显贵中不乏觊觎者,垄上耕夫也有“鸿鹄之志”,市井无赖也想“杀到东京夺了鸟位”。所谓天下如产业,君主得而私,而“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市井之间,人人可欲”①。有道是:“皇帝轮流做,如今到我家。”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觊觎皇位者之多,使“法不得不密”,性恶论、防人之术与法道互补的传统也日益强化。二者互为因果,形成了又一个怪圈。
九、《海边的卡夫卡》
没看懂的一本书,内容有些像《1Q84》。行文风格很村上。
十、《知道分子》
王朔的杂文集。这个北儿京儿人儿怎么这么能装逼呢?
十一、《闲话闲说》
阿城的杂文集。我看过的现代作家杂文集,只有鲁迅和王小波的比较好看。
摘录: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里写过一组互不相干的小杂感,其中的一段杂感是:“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十二、《鞋狗》
NIKE 创始人菲尔·耐特的自传和耐克创业的故事。耐克的前身公司,最开始时是做鬼冢虎在美国的经销商。
一本优秀的自传和商业书籍。
十三、《腾讯传》
吴晓波花了几年时间采访了很多腾讯高管和早期员工,写成此书。从腾讯诞生和成长中,可窥中国互联网的二十年风云。另外,本书提供了不少坊间八卦素材。
“《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他们需要开展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优秀产品经理,也是用钱堆出来了的…
摘录:
1989年,是马化腾考大学的那一年。那年6月的中国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高考在7月7日至9日如期举行,但是空气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留在自己身边。所以那年,深圳高考考生的第一志愿大多填的是深圳大学。马化腾的高考分数是739分(满分900分),高出重点线100多分,按这个成绩本可以进北京的清华大学或上海的复旦大学。
十四、《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2017年我读过最好的一本商业传记。只有这样的创始人和投资人(Steve Jobs),皮克斯才会诞生出如此多的伟大作品。
书有1/5的篇幅在讲述乔布斯的事。因为作者卡特姆懂乔布斯,所以能还原一位真实的他。写得比以前那些乔布斯传记好的多。
就让这长长的摘录,作为2017年的结尾。
约翰对研究调查极为重视。在策划那部讲述一只怀揣主厨之梦的巴黎老鼠的影片时,正是在他的鼓励下,制作团队的几位工作人员特地奔赴法国,花了两周时间在各家超一流的米其林星级餐厅里就餐,参观后厨,与主厨们攀谈(他们还去过巴黎的下水管道,切身体验了许多老鼠的栖身之处)。当我们确定在《飞屋环游记》中让卡尔绑着气球的屋子飞到南美时,约翰派了一组制作人员到委内瑞拉的平顶山区进行实地考察。不仅如此,他们竟然还把一只鸵鸟运到了皮克斯的总部,作为动画师们设计大鸟的参考素材。在《海底总动员》中,认为所有下水道都通往大海的尼莫,为了逃出牙医的办公室而跳进了水槽中。敲定了这段剧情之后,我们专门安排制作人员到旧金山的污水处理厂进行了一次参观(制作人员发现,鱼儿是可以活着从下水道游到大海中的)。另外,《海底总动员》的不少制作人员都考取了水肺潜水证书。
我们从安全房里往外走,乔布斯在走廊里停下脚步,说他一直在为三个目标努力。他的措辞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这三个目标,是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想要达成的。第一个对他意义非凡的目标,是把他刚刚给我们展示过的iPhone以及其他几件产品做出来,因为他相信,这些产品可以为苹果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目标,是保持住皮克斯的发展势头。第三个目标是他最为重视的,那就是让他的三个年幼的孩子踏上正途。记得他说,他希望能够活着看到当时正在上八年级的儿子高中毕业。听到这个曾经所向披靡的男人将自己的雄心壮志缩减为屈指可数的遗愿,当然令人心痛,但这些话从乔布斯的嘴里说出来并不让人感到突兀。他仿佛已经接受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这个事实。
灵感是不易捕捉的。我与乔布斯共事的时间比四分之一个世纪还要长,我相信,与他共事过这么长时间的人只有我一个。虽然杂志、报纸,甚至他本人亲自授权的传记,都将他描写成了一个一根筋、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者,而亲眼见证了他生命中的起伏后,我却觉得这些文字的呈现与真实的乔布斯是有出入的。那个曾经绝不妥协的乔布斯,那个我们初识时才华横溢却又武断无礼,甚至在感情上麻木不仁的男人,在人生中最后的20年中,却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人。所有认识乔布斯的人,都切身体会到了他的这一转变。他不仅越来越能体恤他人的感受,也越来越懂得重视和接纳别人的创意。与皮克斯结缘,也是乔布斯转变的一部分。乔布斯致力于创造既方便实用又能为用户制造欢乐的东西,他正是以这种方法为世界的美好贡献一己之力的。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皮克斯让他引以为豪的原因,他觉得我们的电影的确为世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他以前经常说,苹果的产品虽然出色,但最终也难逃被扔弃到垃圾填埋场里的命运,而皮克斯的电影却是永恒的。乔布斯和我都相信,我们的电影正是因为挖掘到了更深层次的真理,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点很让乔布斯倾心。约翰有“娱乐他人是神圣之事”的说法,乔布斯全心全意地笃信这个使命的意义,尤其是在他临近生命的终点时。乔布斯明白,娱乐并不是他天生就得心应手的技能,因此能成为这项事业的一分子,他感到很幸运。皮克斯在乔布斯的心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席位,在与我们相处共事的时间里,他的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开始的时候,他是皮克斯的赞助人,由他为我们支付各种费用,我们才得以运转下去。后来,他又变成了皮克斯的守护者,在内部他为我们出谋划策,对外他为我们保驾护航。不可否认,我们之间难免磕磕绊绊,但正是这些困难坎坷,让我们结下了珍贵的情谊。我一直觉得,乔布斯就像是对皮克斯疼爱有加的继父:他虽然未能从皮克斯诞生之时就与我们结缘,但在草创阶段,他确实承担起了关爱和养育的责任。在乔布斯去世前的10年之间,我亲眼看到,他与皮克斯皆因彼此而发生着变化。我明白,没有任何人的人生可以与身边的人和事分离开来,因此不可否认,乔布斯也离不开他的家人以及苹果公司的同人们。但是,乔布斯与皮克斯共度的时光却是无可替代的。虽然听上去有些矛盾,但正是因为皮克斯是乔布斯的副业,才更让这段时光值得回味。毋庸赘言,妻子和孩子在他的生命中重于泰山,苹果公司是他在商海中最早尝到的且最为人熟知的成就,而皮克斯则为他提供了一片可以稍稍放松和自由探索的乐园。虽然乔布斯从未有过松懈,但我们发现,他越来越懂得倾听的艺术,也越来越能将心比心、关爱他人、耐心处事。乔布斯蜕变为一位真正的智者,他实实在在、彻彻底底地改变了。
乔布斯的身体日渐衰弱,渐渐无法承受他钟爱的事业所带来的高强度工作,因此,他选择在2011年8月24日从苹果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之后不久的一天清晨,我在家里锻炼身体时,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正是乔布斯。说实话,当时我俩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我知道他的生命正步向尽头,这真是一个让我难以接受的现实。但是,我犹记得他的声音很坚毅,坚毅得好像他并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煎熬。他说,我们俩已经在一起共事了这么多年,他很感激能拥有这段经历。记得他告诉我,能成为皮克斯辉煌成就的一部分,他深感荣幸。我告诉他,能与他结下友谊,我也感到三生有幸,并感谢他树立的榜样和他的一片忠诚。我们放下电话,我喃喃自语道:“他是打电话跟我告别的。”在此之后,仅仅过了6个星期的时间,乔布斯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我再也没有听到他的声音。